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中國將建立自主碳排放計量體系 提高國際話語權
[2011/12/16]
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計量體系,更準確評估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此為基礎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國際話語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13日說,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計量體系,更準確評估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此為基礎提高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國際話語權。
丁仲禮說,核算清楚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由中科院聯合國內其他部門開展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要任務,也是溫室氣體減排“可測量、可報告、可檢核”的要求。
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在過去大量工作基礎上,這個項目將獲得各類排放系數,建立排放清單,定量評估能源使用、水泥生產、土地利用、畜牧業等主要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和自然過程的碳排放,自主建立中國碳排放計量體系,以及以衛星遙感、空中監測與地面網絡監測和大氣模式系統相結合的大氣碳濃度變化監測系統。
他說,工藝設備、節能狀況不同會導致碳排放的差異,例如中國許多鍋爐條件不好,煤不能充分燃燒,如果按照國外采用的煤充分燃燒的排放系數,中國碳排放量就可能被夸大。
丁仲禮說,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未來10年到15年人均碳排放還會以較快速度持續增長,但即便如此,根據估算,自1900年到2020年,中國人均累計碳排放為197.23噸,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僅相當于美國1900-1915年的排放,德國1900-1928年的排放,日本1983-2005年的排放。
他說,針對氣候變化引發的二氧化碳減排議題和國際談判,中國科學界還將從固碳能力、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等領域展開研究,幫助國家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為中國綠色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在剛剛結束的德班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稱努力增加碳匯是節能減排主要措施之一,到2015年將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丁仲禮說,要研究并確定森林、草地、農田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與速率,評估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的固碳增(碳)匯貢獻。
丁仲禮是長期研究氣候變化的古氣候學家,他認為,如何評價大氣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性,科學界迄今并不具備可靠手段來定量區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造成增溫的人為與自然效應。
他說,中國應建立一個更為完整、先進的氣候系統模式,對“攝氏2度增溫”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450ppmv(百萬分之一體積)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研究人為排放氣溶膠在增溫或減溫中的作用,進一步減少氣候系統模擬預估中的不確定性。
這位中科院院士認為,氣候一直在變,“氣候的故事是一個波動的故事,幾十億年來一直這樣!痹趯夂蚶^續變暖預期下,研究氣候變化對區域的影響和適應措施很重要。
他說,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有消極或積極的影響,中科院將結合過去幾十年資料及數字模擬對國內各區域進行評價,“不利的怎么預防,有利的怎么利用”。例如氣候變暖對作為中國大糧倉的東北可能很有好處,但同時華北地區近年來降雨量減少、變旱,影響評估需要分析更長時間段的變化趨勢。
丁仲禮說,碳減排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能源利用上,對中國來說,當前最迫切的是對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其次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利用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13日說,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計量體系,更準確評估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此為基礎提高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國際話語權。
丁仲禮說,核算清楚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由中科院聯合國內其他部門開展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要任務,也是溫室氣體減排“可測量、可報告、可檢核”的要求。
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在過去大量工作基礎上,這個項目將獲得各類排放系數,建立排放清單,定量評估能源使用、水泥生產、土地利用、畜牧業等主要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和自然過程的碳排放,自主建立中國碳排放計量體系,以及以衛星遙感、空中監測與地面網絡監測和大氣模式系統相結合的大氣碳濃度變化監測系統。
他說,工藝設備、節能狀況不同會導致碳排放的差異,例如中國許多鍋爐條件不好,煤不能充分燃燒,如果按照國外采用的煤充分燃燒的排放系數,中國碳排放量就可能被夸大。
丁仲禮說,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未來10年到15年人均碳排放還會以較快速度持續增長,但即便如此,根據估算,自1900年到2020年,中國人均累計碳排放為197.23噸,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僅相當于美國1900-1915年的排放,德國1900-1928年的排放,日本1983-2005年的排放。
他說,針對氣候變化引發的二氧化碳減排議題和國際談判,中國科學界還將從固碳能力、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等領域展開研究,幫助國家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為中國綠色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在剛剛結束的德班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稱努力增加碳匯是節能減排主要措施之一,到2015年將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丁仲禮說,要研究并確定森林、草地、農田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與速率,評估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的固碳增(碳)匯貢獻。
丁仲禮是長期研究氣候變化的古氣候學家,他認為,如何評價大氣溫度對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性,科學界迄今并不具備可靠手段來定量區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造成增溫的人為與自然效應。
他說,中國應建立一個更為完整、先進的氣候系統模式,對“攝氏2度增溫”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450ppmv(百萬分之一體積)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研究人為排放氣溶膠在增溫或減溫中的作用,進一步減少氣候系統模擬預估中的不確定性。
這位中科院院士認為,氣候一直在變,“氣候的故事是一個波動的故事,幾十億年來一直這樣!痹趯夂蚶^續變暖預期下,研究氣候變化對區域的影響和適應措施很重要。
他說,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有消極或積極的影響,中科院將結合過去幾十年資料及數字模擬對國內各區域進行評價,“不利的怎么預防,有利的怎么利用”。例如氣候變暖對作為中國大糧倉的東北可能很有好處,但同時華北地區近年來降雨量減少、變旱,影響評估需要分析更長時間段的變化趨勢。
丁仲禮說,碳減排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能源利用上,對中國來說,當前最迫切的是對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其次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利用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
上一篇:氣象發展“十二五”規劃公布
下一篇:關注美國玩具中監管物質檢測新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