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德國經濟緣何在歐盟中一枝獨秀
[2011/2/14]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在經歷了2009年的大幅衰退后,德國2010年GDP強勁增長了3.6%,是兩德統一以來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年,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
在這場復蘇中,以裝備制造和汽車業為支柱的德國制造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占經濟總量四分之一的德國制造業在2010年以10.3%的年增長率成為GDP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
“德國制造”能長盛不衰并屢有上佳表現的奧秘何在?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關注支撐德國制造業發展的獨特基礎,那就是德國對內苦練內功,扶持應用科研體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及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外參與建立并融入了廣闊開放的歐盟市場。
發達的應用科研體系
德國制造業一直世界領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產品往往具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品質和科技優勢,在這方面企業自身對科技的重視和德國發達的應用科研體系功不可沒。德國應用科研體系的主要力量是大企業的科研部門和社會獨立科研機構,應用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絕大多數來自企業。
在工業界,大企業主要依靠自己的科研部門從事應用科研,德國有些大企業一年的專利申請數經常會排在世界前列,比如西門子。
但是德國制造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德國的大企業,其產品也是依托大量中小企業為其提供組件。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部門,它們主要通過購買或外包解決其需要的應用科研項目。德國從事應用科研的獨立機構很多,弗勞恩霍夫協會便是這類機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該協會建筑物理研究所(IBP)的高級工程師周小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弗勞恩霍夫協會目前是歐洲最大的應用型科研機構,其下屬60個研究所,有17000名研究人員,一年要為德國工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完成近萬項應用開發項目。協會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能給工業界提供最終能投產的產品或專利,如MP3就是該協會集成電路所的專利成果。
周小儒通過一個實例解釋了應用型科研開發的過程:中國科學院聲學所馬大猷教授早年研究出一套微創孔板理論,主要用于材料吸聲領域。經過該協會建筑物理研究所的應用化開發,成功將這套理論應用到有機玻璃、玻璃和薄膜上,研發出了透明或透光的吸聲材料,并形成了相關生產和產品的專利與技術。這些專利與技術被德國企業購買后,其生產出的透明或透光的材料被使用到了對建筑聲學有特別要求的項目上,如德國波恩議會大廈的議會廳中。
正是這樣一批應用科研機構滿足了德國大量中小企業的科研需求,為德國中小企業以及整個工業界提升科技上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像弗勞恩霍夫協會這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科研機構,政府并沒有將其完全推向市場,仍然負擔著其30%的基本研究經費,其余70%的經費則由其通過完成工業界或其他領域的科研委托來獲得。
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制造業發達的另一個重要保證是德國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產品研發和革新不僅需要科研人員,在很多情況下還需要技術工人的參與。在今天,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工人見長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被德國人公認為是“德國制造”能夠享譽世界的公開的秘密。
德國有著嚴密復雜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無論是誰,沒有獲得相應職業資格就不能從事相關的工作,而要獲得職業資格就要接受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了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職前階段的二元職業教育體系是整個體系的核心,也是德國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德國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在中學階段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
二元職業教育體系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3年左右的時間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職業技術學校里進行一般文化課程和理論知識學習(二元中的一元);另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工廠或行業協會的培訓中心里進行學徒式的專業技術與實踐操作培訓,有時也直接從事一線工作(二元中的另一元)。
二元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學校部分由政府負責投入,而在培訓中心的培訓費用主要由行業協會或企業來投入。雖然企業是最終的受益者,但是參與職業教育培訓仍然是一項負擔。為了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國家或行業協會都會對企業參與培訓教育給予很高的補貼,所以在德國工業界,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參與到了職業培訓中來。
穩健的貨幣政策
德國制造業能夠長期穩定發展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許多國家的歷史表明,一旦貨幣政策失控導致了泡沫經濟,往往對實體產業的發展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泡沫膨脹期,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批實業家放棄實業,轉行投資或做房地產;而當泡沫破滅時,實體產業也要跟著承受整體經濟蕭條帶來的惡果。
我們看到,無論是馬克時期的德國聯邦銀行(央行)還是歐元時期的歐洲央行都堅持了始終以控制通脹為首要目標的穩健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基調在馬克大幅升值期間表現得甚為明顯。1985年9月22日,美德法英日5國達成“廣場協定”后,馬克對美元出現了大幅升值,至1995年升值幅度超過100%。但是1985年至1995年間德國利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數據,這期間利率曾從1985年的3%~4%的水平短期下降到1988年的2.5%,數月之后便開始一路攀升到1992年的最高點8.75%,之后又快速回落至3%~4%的水平。而日本在1987年后的數年中一直維持2.5%的低利率,從而導致了泡沫經濟。那時的德國央行沒有因為顧忌匯率升值,或屈服于外部壓力,再或是為了刺激經濟就把利率長時間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上,它始終關注通脹的水平來調節利率,最終沒有導致流動性泛濫及泡沫經濟的出現。
縱觀數十年來的德國經濟,德國自身沒有因為貨幣政策失誤催生過房地產或者金融市場的大泡沫,所以在德國沒出現過實業家賣掉實業企業去做房地產或投資的熱潮,沒有出現如某些發達國家那樣的實體產業空洞化,更沒有過所謂“失去的十年”的遺憾。可以說,德國單一目標的穩健貨幣政策堅定了企業家們投身和經營制造業企業的決心與恒心,為德國制造業長期的發展與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扎根歐盟大市場
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深深扎根于歐盟這個巨大的市場。歐盟市場對于德國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關稅等壁壘的歐盟市場一直是“德國制造”出口的最重要市場,德國長期以來超過60%的出口是面向其他歐盟國家,這其中一直是以德國制造的工業品為主。像美國這樣的貿易大國,在德國出口比重中最高峰時也就10%左右的份額,而中國2009年時才超過4%。
今天的歐盟內部市場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其市場內人口接近5億,經濟總量世界第一。它要求成員國的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可以在市場內實現自由流通,成員國之間沒有關稅和其他類似的壁壘。而從1993年歐共體共同市場建成開始,與德國產業結構相似、水平相當的美日兩國由于有關稅等方面的壁壘,其產品在這一市場內和“德國制造”競爭時,一開始就已經處在了不利的地位,這為“德國制造”贏得了不小的競爭優勢。
談到今天的歐盟市場,就不得不談到德國政府的作用。作為先進的工業國,德國很早就意識到,歐洲統一的大市場將為經濟依賴工業品出口的德國帶來重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從1985年通過建立共同市場的首腦決議,到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共同市場的建立,再到現在的包括了東歐國家的歐盟內部市場,德國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外交努力并作出了不少妥協。
從今天的成果來看,人們不得不承認由德國等國努力構建起的歐盟市場對德國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這場復蘇中,以裝備制造和汽車業為支柱的德國制造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占經濟總量四分之一的德國制造業在2010年以10.3%的年增長率成為GDP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
“德國制造”能長盛不衰并屢有上佳表現的奧秘何在?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關注支撐德國制造業發展的獨特基礎,那就是德國對內苦練內功,扶持應用科研體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及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外參與建立并融入了廣闊開放的歐盟市場。
發達的應用科研體系
德國制造業一直世界領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產品往往具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品質和科技優勢,在這方面企業自身對科技的重視和德國發達的應用科研體系功不可沒。德國應用科研體系的主要力量是大企業的科研部門和社會獨立科研機構,應用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絕大多數來自企業。
在工業界,大企業主要依靠自己的科研部門從事應用科研,德國有些大企業一年的專利申請數經常會排在世界前列,比如西門子。
但是德國制造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德國的大企業,其產品也是依托大量中小企業為其提供組件。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部門,它們主要通過購買或外包解決其需要的應用科研項目。德國從事應用科研的獨立機構很多,弗勞恩霍夫協會便是這類機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該協會建筑物理研究所(IBP)的高級工程師周小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弗勞恩霍夫協會目前是歐洲最大的應用型科研機構,其下屬60個研究所,有17000名研究人員,一年要為德國工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完成近萬項應用開發項目。協會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能給工業界提供最終能投產的產品或專利,如MP3就是該協會集成電路所的專利成果。
周小儒通過一個實例解釋了應用型科研開發的過程:中國科學院聲學所馬大猷教授早年研究出一套微創孔板理論,主要用于材料吸聲領域。經過該協會建筑物理研究所的應用化開發,成功將這套理論應用到有機玻璃、玻璃和薄膜上,研發出了透明或透光的吸聲材料,并形成了相關生產和產品的專利與技術。這些專利與技術被德國企業購買后,其生產出的透明或透光的材料被使用到了對建筑聲學有特別要求的項目上,如德國波恩議會大廈的議會廳中。
正是這樣一批應用科研機構滿足了德國大量中小企業的科研需求,為德國中小企業以及整個工業界提升科技上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像弗勞恩霍夫協會這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科研機構,政府并沒有將其完全推向市場,仍然負擔著其30%的基本研究經費,其余70%的經費則由其通過完成工業界或其他領域的科研委托來獲得。
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制造業發達的另一個重要保證是德國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產品研發和革新不僅需要科研人員,在很多情況下還需要技術工人的參與。在今天,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工人見長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被德國人公認為是“德國制造”能夠享譽世界的公開的秘密。
德國有著嚴密復雜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無論是誰,沒有獲得相應職業資格就不能從事相關的工作,而要獲得職業資格就要接受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了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職前階段的二元職業教育體系是整個體系的核心,也是德國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德國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在中學階段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
二元職業教育體系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3年左右的時間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職業技術學校里進行一般文化課程和理論知識學習(二元中的一元);另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工廠或行業協會的培訓中心里進行學徒式的專業技術與實踐操作培訓,有時也直接從事一線工作(二元中的另一元)。
二元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學校部分由政府負責投入,而在培訓中心的培訓費用主要由行業協會或企業來投入。雖然企業是最終的受益者,但是參與職業教育培訓仍然是一項負擔。為了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國家或行業協會都會對企業參與培訓教育給予很高的補貼,所以在德國工業界,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參與到了職業培訓中來。
穩健的貨幣政策
德國制造業能夠長期穩定發展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許多國家的歷史表明,一旦貨幣政策失控導致了泡沫經濟,往往對實體產業的發展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泡沫膨脹期,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批實業家放棄實業,轉行投資或做房地產;而當泡沫破滅時,實體產業也要跟著承受整體經濟蕭條帶來的惡果。
我們看到,無論是馬克時期的德國聯邦銀行(央行)還是歐元時期的歐洲央行都堅持了始終以控制通脹為首要目標的穩健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基調在馬克大幅升值期間表現得甚為明顯。1985年9月22日,美德法英日5國達成“廣場協定”后,馬克對美元出現了大幅升值,至1995年升值幅度超過100%。但是1985年至1995年間德國利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數據,這期間利率曾從1985年的3%~4%的水平短期下降到1988年的2.5%,數月之后便開始一路攀升到1992年的最高點8.75%,之后又快速回落至3%~4%的水平。而日本在1987年后的數年中一直維持2.5%的低利率,從而導致了泡沫經濟。那時的德國央行沒有因為顧忌匯率升值,或屈服于外部壓力,再或是為了刺激經濟就把利率長時間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上,它始終關注通脹的水平來調節利率,最終沒有導致流動性泛濫及泡沫經濟的出現。
縱觀數十年來的德國經濟,德國自身沒有因為貨幣政策失誤催生過房地產或者金融市場的大泡沫,所以在德國沒出現過實業家賣掉實業企業去做房地產或投資的熱潮,沒有出現如某些發達國家那樣的實體產業空洞化,更沒有過所謂“失去的十年”的遺憾。可以說,德國單一目標的穩健貨幣政策堅定了企業家們投身和經營制造業企業的決心與恒心,為德國制造業長期的發展與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扎根歐盟大市場
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深深扎根于歐盟這個巨大的市場。歐盟市場對于德國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關稅等壁壘的歐盟市場一直是“德國制造”出口的最重要市場,德國長期以來超過60%的出口是面向其他歐盟國家,這其中一直是以德國制造的工業品為主。像美國這樣的貿易大國,在德國出口比重中最高峰時也就10%左右的份額,而中國2009年時才超過4%。
今天的歐盟內部市場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其市場內人口接近5億,經濟總量世界第一。它要求成員國的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可以在市場內實現自由流通,成員國之間沒有關稅和其他類似的壁壘。而從1993年歐共體共同市場建成開始,與德國產業結構相似、水平相當的美日兩國由于有關稅等方面的壁壘,其產品在這一市場內和“德國制造”競爭時,一開始就已經處在了不利的地位,這為“德國制造”贏得了不小的競爭優勢。
談到今天的歐盟市場,就不得不談到德國政府的作用。作為先進的工業國,德國很早就意識到,歐洲統一的大市場將為經濟依賴工業品出口的德國帶來重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從1985年通過建立共同市場的首腦決議,到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共同市場的建立,再到現在的包括了東歐國家的歐盟內部市場,德國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外交努力并作出了不少妥協。
從今天的成果來看,人們不得不承認由德國等國努力構建起的歐盟市場對德國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下一篇:促進創新政策,要防“擠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