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讀我國“十一五”時期裝備工業發展
[2011/3/10]
在3月5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談到五年來政府做過的主要工作,特別指出,十一五期間,“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總體水平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將裝備制造業作為工業的一個門類特別提出來強調其“總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明顯提高,在多年來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是第一次。
對于這些年來我國裝備工業跨越式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國寶深有感觸。“兩會”期間,他結合總理報告,對“十一五”時期我國裝備工業發展進行了一番全面解讀。
發電設備 從凈進口到出口大國
在張國寶眼里,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近代史上中國受到西方列強侵略,屢戰屢敗,除了政治腐敗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裝備大不如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說起百年前國人以弓箭長矛應對侵略者火槍大炮的歷史,張國寶不禁扼腕痛惜。
改革開放初期,張國寶進入當時的國家計委,負責機械行業的技術引進。“國門打開以后,發現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比人家差了一大截。”在發電設備方面,我國當時能自主研制的最大規模機組為12.5萬千瓦,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則是一片空白。
經濟要起飛,離不開電力的強大支持。為了突破能源瓶頸,加快電源建設,我國一方面從國際上引進先進燃煤機組,另一方面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電設備發展之路。
張國寶以綏中電廠為例,形象地闡釋了近十年來我國在燃煤發電機組領域所實現的巨大飛躍。綏中電廠前期安裝的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兩臺80萬千瓦發電機組,近年來又增加了兩臺東方電氣生產的百萬千瓦機組。俄羅斯機組代表了當時國際燃煤發電機組的先進水平,而進口機組與國產機組在同一個電廠運行,比較起來更有說服力和典型意義。
首先從造價來看,俄羅斯機組每千瓦造價為6561元,國產機組為3373元,國產機組比俄羅斯機組每千瓦造價節省將近一半;從每千瓦時煤耗來看,俄羅斯機組是326克,國產機組是282克,而每千瓦時少耗1克煤,意味著全國可節省煤炭360多萬噸;再從廠用電率(電廠自己消耗的部分)來看,俄羅斯機組是6.55%,國產機組則是3.94%。國產機組各項性能指標都大大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
火電設備成就喜人,核電設備也毫不遜色。“我國核電設備生產能力這些年進步非常快。”張國寶介紹說,我國最早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用的幾乎都是法國進口設備,“以后又上了嶺澳一期,國產化率我估計最多也就是30%-40%。”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但是第一臺30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壓力容器仍需要拿到日本去生產。到了嶺澳二期,國產化率已經迅速提高到70%-80%。
從不會生產30萬千瓦及以上設備到今天可以生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30、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已占全國裝機容量的70%,每年出口2000萬千瓦左右的發電設備,年出口電力設備500億美元以上,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電力裝備生產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國內火電行業就從高溫高壓、亞臨界機組進入到了更高參數、更大容量的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時代,完成了發達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的產業升級換代之路。
特高壓輸變電 成就國際矚目
談到我國在高壓輸變電設備方面取得的進步,張國寶十分自豪。“從上世紀80年代引進500千伏輸變電設備,到現在我國已建成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設備,并實現完全國產化。我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已經國際領先。”張國寶介紹說,我國現已建設完成兩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并相繼投入運營。“一條是云南到廣州,另一條是四川復龍到上海奉賢,都是±800千伏。”
與此同時,我們還建設完成了晉東南到湖北荊門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線路。“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湖北夏天水多,不缺電,還要往外送;到了冬天枯水期,電就不夠了。通過晉東南這條線,就可以向湖北補充電力。雖然不是很多,它起碼一百四五十萬千瓦是有的。就支援了湖北的枯水期的用電。豐水期的時候水多,水電發得多,通過這條線路又可以把電送到晉東南。”
張國寶特別強調,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國際上沒有,我們搞的是第一條,所有的設備都要靠自己研制。“擺在30年以前,我們啥都要引進。現在我們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了完全國產化。而且我們搞的這個標準已經被國際電聯吸收作為特高壓的標準。這就是我們裝備的進步。”
“我們自己研發出來而且實際應用了,引起國際上很大的興趣,來考察的人很多,光我帶他們看的就很多,像巴西能源部長、俄羅斯來的領導,我都帶他們到奉賢變電站去看過。”張國寶介紹說,我們做的變壓器目前已經出口到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伊爾庫茨克州,有100多臺老舊變壓器需要淘汰更新,新采用的都是從我國采購的變壓器。美國現在也用上了沈陽特變電工生產的500千伏大型變壓器。“技術進步確實非常驚人。”
談到關于發展特高壓的有關爭議,張國寶笑稱,“其實這個東西也沒有必要再爭論了。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里,不是有個16大專項嗎?另外還有個20項需要優先發展的技術,這里頭已經把特高壓寫進去了。那是經過國內大部分專家論證,國務院最后拍板才寫的。”
張國寶表示,在這次“兩會”期間,他所在的那個組就有好幾個省要求發展特高壓。重慶團在一份提案中明確表示,希望“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加快四川-重慶特高壓交流通道工程建設,盡快開工建設雅安到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寧夏自治區也有政協委員提出,需要再建一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此前建設的從寧夏到山東特高壓輸電線路已經投入運營,相當于每年向外運送1000萬噸煤炭。提出這類要求的還有陜西省。“好幾個省強烈提出來。以前在國家能源局局長崗位上,我受理的人大、政協提案、議案當中,有4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要求上特高壓。這個人數可不算少了。”
提前5年 圓夢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2003年5月7日,張國寶在國家發改委《經濟情況與建議》上發表了題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張國寶寫道,“當我列出這一標題時,可能會有人質疑其現實可能性,希望它不要像某些不切實際的口號式目標。這也是我久久思索而又不敢輕言的一個原因。”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顧慮,是因為截至2000年,我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僅為8%,而同期日本、韓國和歐洲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5%、33%和16%。
但是,通過回顧世界船舶制造中心轉移的歷史,張國寶發現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船舶制造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船舶對相關產業的拉動很大;發展船舶工業可以帶動配套機電設備制造業和鋼鐵業的發展。
通過將中國與韓國、日本的細致比較,張國寶更加增強了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信心――在勞動力成本上中國有優勢,在鋼鐵和機電產品的配套能力上,中國也不輸于日、韓,“關鍵在于發展戰略的選擇。”
接下來,張國寶認真分析我國已積累的有利于船舶工業騰飛的因素、世界船舶市場的潛能和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初步規劃設想,充滿信心地提出,“我相信經過‘十五’三年,到2005年船舶產量從現在的400萬噸提高到600-700萬噸應不成問題。到2010年船舶生產能力爭取達到1300-1500萬噸,屆時占國際市場的份額接近30%,價值25-30億美元。再經過5年到2015年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屆時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將不再是夢!”
張國寶的預言提前得到了應驗――到2006年,我國造船產量達到1452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19%,比2000年已經翻了兩番;2007年上半年,我國船舶業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均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到2009年底,我國當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額的34.8%,僅比韓國少1.1個百分點;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份額的61.6%和38.5%,超過韓國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已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40.4%,提前5年實現了張國寶提出的“到2015年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目標。
在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同時,我國也在堅定地向世界造船強國的目標邁進。
LNG(液化天然氣)船由于所裝載貨物的特殊性,造價高、建造難度極大,被譽為世界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過去多少年來一直是我國造船企業的“禁區”。
5年前,我國開始在廣東惠州的大亞灣進口澳大利亞的LNG,同時開始在滬東中華船廠建造LNG船。“滬東中華人不負眾望,從最初引進法國大西洋造船廠14.7萬立方米薄膜型LNG船技術,到現在已經自主開發出17.4萬立方米電力燃油驅動的新型LNG船,很不簡單!”說到我國LNG船的發展歷程,張國寶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1月15日,剛剛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張國寶應邀參加中船集團公司舉行的美國埃克森美孚/日本商船三井中國LNG造船項目中標簽約慶祝儀式。在那個儀式上,張國寶頗為激動地說道,“埃克森美孚是世界最大的也是受人尊敬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商船三井是世界上著名的航運公司,而且日本船東一向以對質量嚴格要求甚至是苛求而著稱。這兩家國際知名公司選擇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這批LNG船的建造者,充分表明了他們對滬東中華的信任,也是對中國船舶工業的信任。”
依托重大工程發展重大裝備
從火電設備、核電設備到輸變電設備,從船舶工業到石油石化重大裝備,從風電風機葉片、軸承、齒輪箱到太陽能、數控機床,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交流,張國寶意猶未盡。
“依托重大工程,加強組織協調,這是我們多年來推進重大裝備自主化的寶貴經驗。”張國寶感慨地說,國家能源局既負責重大能源工程,又負責能源裝備,這為依托重大工程推進能源裝備自主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初,在國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中特別確定能源裝備由國家能源局負責,設立了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近幾年,三峽水電機組、LNG船、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空冷機組、風力發電機組、長輸管道、核電、特高壓輸電設備等裝備自主化工作在政府的協調組織下取得了長足進步。
“重大裝備國產化必須依托重大工程項目。”談到“十二五”時期我國裝備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張國寶再次強調這個觀點。張國寶認為,重大裝備研制技術難度高,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首臺套的應用推廣難度大。因此,在重大裝備研制和推廣初期,必須加強政府的協調和組織,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此外,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需要用戶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張國寶介紹說,我國許多關鍵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突破,都是在用戶單位的密切配合下實現的。如中石化公司和中石油公司積極采用沈鼓集團制造的壓縮機作為乙烯裝置的核心設備,結束了“乙烯三機”長期依賴進口,價格居高不下的歷史。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還必須借助國內市場需求的拉動,以需求為導向,突出重點。”張國寶說,我國是一個大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給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不同階段,瞄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前瞻性地選擇一批重點產品和技術,組織推進科技攻關和重大裝備自主化;要優先支持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國家重大工程急需、產業關聯效應強、能夠大量替代進口的產品。“上世紀我們組織研制的‘9大設備’、‘12項重大成套裝備’和近年組織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電設備、大型空冷發電設備等,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進行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要立足于開放式的自主創新,這是張國寶發展民族裝備工業的有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并不矛盾,應該將兩者辯證看待、有機統一起來。“現代化是買不來的。”面對最近幾年來一些國家強化對中國轉讓技術的控制,禁止關鍵技術關鍵產品向中國轉讓和出口的局面,張國寶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導向,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
對于這些年來我國裝備工業跨越式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國寶深有感觸。“兩會”期間,他結合總理報告,對“十一五”時期我國裝備工業發展進行了一番全面解讀。
發電設備 從凈進口到出口大國
在張國寶眼里,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近代史上中國受到西方列強侵略,屢戰屢敗,除了政治腐敗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裝備大不如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說起百年前國人以弓箭長矛應對侵略者火槍大炮的歷史,張國寶不禁扼腕痛惜。
改革開放初期,張國寶進入當時的國家計委,負責機械行業的技術引進。“國門打開以后,發現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比人家差了一大截。”在發電設備方面,我國當時能自主研制的最大規模機組為12.5萬千瓦,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則是一片空白。
經濟要起飛,離不開電力的強大支持。為了突破能源瓶頸,加快電源建設,我國一方面從國際上引進先進燃煤機組,另一方面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電設備發展之路。
張國寶以綏中電廠為例,形象地闡釋了近十年來我國在燃煤發電機組領域所實現的巨大飛躍。綏中電廠前期安裝的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兩臺80萬千瓦發電機組,近年來又增加了兩臺東方電氣生產的百萬千瓦機組。俄羅斯機組代表了當時國際燃煤發電機組的先進水平,而進口機組與國產機組在同一個電廠運行,比較起來更有說服力和典型意義。
首先從造價來看,俄羅斯機組每千瓦造價為6561元,國產機組為3373元,國產機組比俄羅斯機組每千瓦造價節省將近一半;從每千瓦時煤耗來看,俄羅斯機組是326克,國產機組是282克,而每千瓦時少耗1克煤,意味著全國可節省煤炭360多萬噸;再從廠用電率(電廠自己消耗的部分)來看,俄羅斯機組是6.55%,國產機組則是3.94%。國產機組各項性能指標都大大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
火電設備成就喜人,核電設備也毫不遜色。“我國核電設備生產能力這些年進步非常快。”張國寶介紹說,我國最早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用的幾乎都是法國進口設備,“以后又上了嶺澳一期,國產化率我估計最多也就是30%-40%。”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但是第一臺30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壓力容器仍需要拿到日本去生產。到了嶺澳二期,國產化率已經迅速提高到70%-80%。
從不會生產30萬千瓦及以上設備到今天可以生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30、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已占全國裝機容量的70%,每年出口2000萬千瓦左右的發電設備,年出口電力設備500億美元以上,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電力裝備生產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國內火電行業就從高溫高壓、亞臨界機組進入到了更高參數、更大容量的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時代,完成了發達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的產業升級換代之路。
特高壓輸變電 成就國際矚目
談到我國在高壓輸變電設備方面取得的進步,張國寶十分自豪。“從上世紀80年代引進500千伏輸變電設備,到現在我國已建成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設備,并實現完全國產化。我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已經國際領先。”張國寶介紹說,我國現已建設完成兩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并相繼投入運營。“一條是云南到廣州,另一條是四川復龍到上海奉賢,都是±800千伏。”
與此同時,我們還建設完成了晉東南到湖北荊門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線路。“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湖北夏天水多,不缺電,還要往外送;到了冬天枯水期,電就不夠了。通過晉東南這條線,就可以向湖北補充電力。雖然不是很多,它起碼一百四五十萬千瓦是有的。就支援了湖北的枯水期的用電。豐水期的時候水多,水電發得多,通過這條線路又可以把電送到晉東南。”
張國寶特別強調,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國際上沒有,我們搞的是第一條,所有的設備都要靠自己研制。“擺在30年以前,我們啥都要引進。現在我們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了完全國產化。而且我們搞的這個標準已經被國際電聯吸收作為特高壓的標準。這就是我們裝備的進步。”
“我們自己研發出來而且實際應用了,引起國際上很大的興趣,來考察的人很多,光我帶他們看的就很多,像巴西能源部長、俄羅斯來的領導,我都帶他們到奉賢變電站去看過。”張國寶介紹說,我們做的變壓器目前已經出口到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伊爾庫茨克州,有100多臺老舊變壓器需要淘汰更新,新采用的都是從我國采購的變壓器。美國現在也用上了沈陽特變電工生產的500千伏大型變壓器。“技術進步確實非常驚人。”
談到關于發展特高壓的有關爭議,張國寶笑稱,“其實這個東西也沒有必要再爭論了。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里,不是有個16大專項嗎?另外還有個20項需要優先發展的技術,這里頭已經把特高壓寫進去了。那是經過國內大部分專家論證,國務院最后拍板才寫的。”
張國寶表示,在這次“兩會”期間,他所在的那個組就有好幾個省要求發展特高壓。重慶團在一份提案中明確表示,希望“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加快四川-重慶特高壓交流通道工程建設,盡快開工建設雅安到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寧夏自治區也有政協委員提出,需要再建一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此前建設的從寧夏到山東特高壓輸電線路已經投入運營,相當于每年向外運送1000萬噸煤炭。提出這類要求的還有陜西省。“好幾個省強烈提出來。以前在國家能源局局長崗位上,我受理的人大、政協提案、議案當中,有4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要求上特高壓。這個人數可不算少了。”
提前5年 圓夢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2003年5月7日,張國寶在國家發改委《經濟情況與建議》上發表了題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張國寶寫道,“當我列出這一標題時,可能會有人質疑其現實可能性,希望它不要像某些不切實際的口號式目標。這也是我久久思索而又不敢輕言的一個原因。”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顧慮,是因為截至2000年,我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僅為8%,而同期日本、韓國和歐洲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5%、33%和16%。
但是,通過回顧世界船舶制造中心轉移的歷史,張國寶發現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船舶制造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船舶對相關產業的拉動很大;發展船舶工業可以帶動配套機電設備制造業和鋼鐵業的發展。
通過將中國與韓國、日本的細致比較,張國寶更加增強了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信心――在勞動力成本上中國有優勢,在鋼鐵和機電產品的配套能力上,中國也不輸于日、韓,“關鍵在于發展戰略的選擇。”
接下來,張國寶認真分析我國已積累的有利于船舶工業騰飛的因素、世界船舶市場的潛能和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初步規劃設想,充滿信心地提出,“我相信經過‘十五’三年,到2005年船舶產量從現在的400萬噸提高到600-700萬噸應不成問題。到2010年船舶生產能力爭取達到1300-1500萬噸,屆時占國際市場的份額接近30%,價值25-30億美元。再經過5年到2015年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屆時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將不再是夢!”
張國寶的預言提前得到了應驗――到2006年,我國造船產量達到1452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19%,比2000年已經翻了兩番;2007年上半年,我國船舶業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均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到2009年底,我國當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額的34.8%,僅比韓國少1.1個百分點;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份額的61.6%和38.5%,超過韓國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已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40.4%,提前5年實現了張國寶提出的“到2015年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目標。
在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同時,我國也在堅定地向世界造船強國的目標邁進。
LNG(液化天然氣)船由于所裝載貨物的特殊性,造價高、建造難度極大,被譽為世界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過去多少年來一直是我國造船企業的“禁區”。
5年前,我國開始在廣東惠州的大亞灣進口澳大利亞的LNG,同時開始在滬東中華船廠建造LNG船。“滬東中華人不負眾望,從最初引進法國大西洋造船廠14.7萬立方米薄膜型LNG船技術,到現在已經自主開發出17.4萬立方米電力燃油驅動的新型LNG船,很不簡單!”說到我國LNG船的發展歷程,張國寶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1月15日,剛剛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張國寶應邀參加中船集團公司舉行的美國埃克森美孚/日本商船三井中國LNG造船項目中標簽約慶祝儀式。在那個儀式上,張國寶頗為激動地說道,“埃克森美孚是世界最大的也是受人尊敬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商船三井是世界上著名的航運公司,而且日本船東一向以對質量嚴格要求甚至是苛求而著稱。這兩家國際知名公司選擇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這批LNG船的建造者,充分表明了他們對滬東中華的信任,也是對中國船舶工業的信任。”
依托重大工程發展重大裝備
從火電設備、核電設備到輸變電設備,從船舶工業到石油石化重大裝備,從風電風機葉片、軸承、齒輪箱到太陽能、數控機床,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交流,張國寶意猶未盡。
“依托重大工程,加強組織協調,這是我們多年來推進重大裝備自主化的寶貴經驗。”張國寶感慨地說,國家能源局既負責重大能源工程,又負責能源裝備,這為依托重大工程推進能源裝備自主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初,在國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中特別確定能源裝備由國家能源局負責,設立了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近幾年,三峽水電機組、LNG船、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空冷機組、風力發電機組、長輸管道、核電、特高壓輸電設備等裝備自主化工作在政府的協調組織下取得了長足進步。
“重大裝備國產化必須依托重大工程項目。”談到“十二五”時期我國裝備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張國寶再次強調這個觀點。張國寶認為,重大裝備研制技術難度高,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首臺套的應用推廣難度大。因此,在重大裝備研制和推廣初期,必須加強政府的協調和組織,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此外,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需要用戶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張國寶介紹說,我國許多關鍵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突破,都是在用戶單位的密切配合下實現的。如中石化公司和中石油公司積極采用沈鼓集團制造的壓縮機作為乙烯裝置的核心設備,結束了“乙烯三機”長期依賴進口,價格居高不下的歷史。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還必須借助國內市場需求的拉動,以需求為導向,突出重點。”張國寶說,我國是一個大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給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不同階段,瞄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前瞻性地選擇一批重點產品和技術,組織推進科技攻關和重大裝備自主化;要優先支持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國家重大工程急需、產業關聯效應強、能夠大量替代進口的產品。“上世紀我們組織研制的‘9大設備’、‘12項重大成套裝備’和近年組織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電設備、大型空冷發電設備等,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進行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要立足于開放式的自主創新,這是張國寶發展民族裝備工業的有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并不矛盾,應該將兩者辯證看待、有機統一起來。“現代化是買不來的。”面對最近幾年來一些國家強化對中國轉讓技術的控制,禁止關鍵技術關鍵產品向中國轉讓和出口的局面,張國寶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導向,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