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計劃”入選者管敏鑫“被解聘”調查
[2013/12/16]
“千人計劃”入選者管敏鑫在聘期未滿的時候,就被“解聘”了。
11月上旬,在浙江大學一次內(nèi)部會議上,管敏鑫被告知,他已擔任近三年的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一職“將由該校副校長羅建紅兼任”。
此時,距離管敏鑫院長聘期結束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2011年,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兒童醫(yī)院醫(yī)學中心擔任終身教職的管敏鑫,接過浙大聘任證書。這份落款時間為2011年1月20日的聘書上寫著:聘期4年。次年,他入選中組部第七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即“千人計劃”(創(chuàng)新人才長期項目)。
在各級政府求賢若渴、想方設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大背景下,這樣一位已經(jīng)引進來的高層次人才為何被提前“解聘”?是人才自身的問題還是客觀環(huán)境的問題?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到浙江大學調查。
未給理由的“解聘”
管敏鑫被“解聘”的消息最先由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浙江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于11月22日披露。朱冠在博文中寫道:“浙江大學無端解聘……”這一消息開始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以下稱生科院)、浙江大學校友圈,乃至華人生命科學學術圈流傳,有關其被“解聘”的理由更是引來了不少負面說法。
時至今日,浙江大學和浙江大學生科院均未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對外公布有關“解除”、“解聘”管敏鑫院長的消息或文件。
不過,11月11日,浙江大學生科院舉行了一場名為“有關生科院干部任免”的會議,就是在這個會上,浙江大學組織部長宣讀了一份文件:“浙江大學文件,浙大發(fā)任,2013,36號文,學校決定,羅建紅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鄭勝任副院長,兼。”
生科院教授田建(化名)參加了這次會議。他記得,當時組織部長宣讀的文件里并未提及管敏鑫,但他說,誰都明白的是,從當天起,管敏鑫就不再是生科院的院長了。
他還記得,在宣讀文件后,學校領導做了講話,“把管敏鑫夸了一番,說他來了兩三年做了大量工作,很有成效,等等。”
至于“不再擔任”的理由,田建稱“印象里沒有講”。
這和管敏鑫的記憶吻合。“關于理由部分是空缺的,沒說我有什么經(jīng)濟問題、學風問題,什么明確問題都沒說。”他說。
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一個信源還原了大會現(xiàn)場那位學校領導的講話。在這個近9分鐘的講話中,對于管敏鑫,領導說了這樣一番話:“學校對管敏鑫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對管敏鑫同志高度關心、重視和愛護,根據(jù)換屆考察的情況,考慮到學院工作目前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學校研究考慮請管敏鑫同志轉任到學校其他的重要崗位上,發(fā)揮好作用,做好工作。”
會上,領導提及“轉任”,并稱:“這方面正在征求管敏鑫同志的意見,比如學校的醫(yī)學部副主任崗位,學校的醫(yī)學中心副主任崗位,等等。”
管敏鑫告訴記者:“11月7號之前,沒有跟我談過這個事情,假如和我談的話,我有個思想準備,比方說現(xiàn)在這里有這么個情況,工作比較難做,換個崗位,我覺得也可以接受。但是(找我談的時候直接)宣布了這個決定,然后問你(想不想去別的地方),那我怎么辦?”
這一說法得到了生科院教授周易(化名)的佐證。周易告訴記者,11月7日當天,管敏鑫來到辦公室找他,說:“組織部找我談話了,說下周一宣布結果,問我想不想去納米研究院去當個院長……”
“4年的聘期,還算不算數(shù)?”“把我這個院長免職了,也可以,為什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管敏鑫反復稱自己未收到校方“一個明確的理由”。
外聘人才算不算干部換屆對象?
校方所說的“換屆考察”,指的是今年5月以來,浙江大學啟動的中層領導班子換屆工作。
然而,在管敏鑫看來,他本人是通過“國際渠道”回來的“科研院長”,應走學校組織的專家評議程序來決定是否繼續(xù)擔任院長,而不是同學校其他中層干部一樣,“畢竟這是國際招聘。”
記者查閱了浙江大學有關今年換屆的文件看到,該文“換屆范圍”一部分中稱,“全校各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統(tǒng)一進行換屆”,但特別提及一點:“其他中層領導干部的換屆工作另行安排”。
管敏鑫認為,自己應屬于“其他中層領導干部”。
同一份文件還提到,此次換屆依據(jù)是《浙江大學中層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暫行辦法》(黨委發(fā)〔2007〕36號)、《關于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黨委發(fā)〔2007〕7號)等文件規(guī)定。在7號文件中,記者看到,其考核對象是:“本實施意見適用的考核對象為學校各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
但36號文的該辦法適用范圍一部分,卻提到:“外聘、掛職和院士兼任上述領導職務的辦法另行制定。”但中國青年報記者并未找到“另行制定”的文件。
多位受訪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稱,9月底10月初,一場有關生科院中層干部的組織考察開始了。
就這次組織考察的主題,受訪人的印象和“理解”略有差異。一位教授回憶稱是“就是談對管敏鑫的看法”,另一個教授稱是“找了(生科院)好幾十號人談話,主要談對領導班子的看法,當然也包括管敏鑫”,還有一位副教授回憶稱,“要換屆了,談談對未來新班子的看法。”
不過,這些人最終“收到”的組織考察結果卻是一致的,即“三分之一的人支持管敏鑫繼續(xù)擔任院長,三分之一的人保持中立,三分之一反對。”
在管敏鑫被“解聘”后,生科院20名教職員工曾寫信給學校領導,“討要解除管敏鑫教授生科院院長的理由”,該院教授劉桐(化名)是其中一位。他向記者回憶,“學校領導找我們這些寫信的人談話,期間和我們通報了這次組織考察的結果。”
管敏鑫在任免大會之前就知道了這一組織考察結果。但他并不清楚這三個三分之一的結果是否是“解聘”其院長一職的理由,是否有相應依據(jù)。
蹊蹺的民主推薦
10月21日,生科院舉行了有關該院行政領導班子的民主推薦會。
這是一場需要“填寫推薦人”的推薦會。多位受訪人向記者回憶,當時“受學校組織部邀請前來推薦”的是44位生科院教職員工,除幾位行政人員外,其他均是該院教授。
劉桐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在這個“持續(xù)10多分鐘”的會議上,擺在教職員工面前的就是一張推薦表,上面有一個“院長”、三個“副院長”,“現(xiàn)場來主持會議的是學校組織部干部,就讓我們在職務后面寫上(你要推薦人的)名字”。
但是,劉桐回憶,當時那張表格上,沒有任何的候選對象供選擇。這一點得到了管敏鑫和田建的證實。
管敏鑫在任免大會前被告知了推薦結果,劉桐和田建則是在劉桐等人寫信后,被校方約談時知悉了結果:44位推薦人,有效推薦42人,其中16人推薦管敏鑫為院長,26人則推薦馮新華,兩人棄權。
馮新華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稱生研院)院長,也是千人計劃入選者。盡管兩個學院的名字相似,但在管敏鑫看來“沒有任何關系”。
第一次聽到這個結果,管敏鑫就表示了懷疑:但在沒有任何候選人的情況下,“有26個人一致推選另外一個人,那么集中,肯定有貓膩!”
劉桐想不明白:如果是沒有候選人的民主推薦,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票比較分散,對組織部來說沒有什么參考價值;但如果票非常集中的話,就會有人懷疑你這里面是不是有問題。
在被組織部門約談的時候,他將這一疑問拋給了學校一位領導,這位領導告訴他,“你們?nèi)绻l(fā)現(xiàn)這里面有違反紀律的(行為),可以舉報。”
就在這段時間,一封給浙江大學組織部的信提到一個相關細節(jié):“浙大一副校長在10月21日之前給生研院的兩位院長打電話,目的正是物色新院長人選。他希望管坤良教授一定要說服馮新華教授出任生科院院長。但馮新華教授堅決回絕,并表示絕無出任生科院院長的意愿。”
12月4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馮新華。關于“推薦”這件事,馮新華稱自己也是后來才知道的,“那么多票(人)推薦自己,我也感到很意外。”
針對那封信所稱“校領導打電話”一事,馮新華說:“我到現(xiàn)在還是拒絕,是想說服我,但我沒有太大的興趣。”
他表示“不太愿意說太多”,“他們?nèi)魏我环礁叶紱]有關系,我就想踏踏實實地做我生研院的事情。”
不過,馮新華向記者證實了一點,在10月21日民主推薦這一天之前,有人和他提過有沒有興趣擔任生科院院長一職的事情,但他不愿透露“這人是誰”。
劉桐自2000年起就在生科院任教,他清晰地記得,該院此前從未有關類似的“沒有候選人”的“民主推薦會”。這和田建的記憶一致。
誰的利益被觸動了?
6月,一封舉報管敏鑫學歷造假的信傳到了田建耳朵里。他告訴記者,“那段時間,有人托同事來找我,說要告管教授,讓我來簽字,我沒簽,作為一個老黨員,有什么問題,我會直接去黨委組織部去談話。”
第二天,這位同事又來找田建,同樣的理由和說法,田建仍是拒絕。
管敏鑫也知道了這封信。“有關學歷造假,科研經(jīng)費亂花,為人脾氣不好,等等……”
他了解到,學校組織部還配合中組部負責千人計劃的相關單位進行了調查,“后來調查的結果沒有告訴我,但如果真有事,我恐怕早就成造假典型了。”
管敏鑫在回國之前,想過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卻從未想過會有今天的“遭遇”。
10月底,管敏鑫主動向學校領導寫了一份有關他擔任院長近3年來的工作匯報。
這份匯報中提及了以下兩個內(nèi)容——
近3年生科院共引進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4人,青年千人計劃特聘教授5人(3人已到位),浙江省千人計劃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海鷗計劃特聘教授5人,分布于植物、生態(tài)、微生物、細胞、生化和遺傳等各個研究所,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增強了學科競爭力。
學院到款總經(jīng)費從2010年的7208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9252萬,其中國家自然基金從2010年的17項517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36項3306萬,這些重大研究項目的立項提升了浙江大學在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生命科學核心領域的競爭力,改善了研究課題的層次結構與經(jīng)費強度。
從浙大生科院相關資料可以看到,從2007年2009年,生科院在科研總經(jīng)費方面分別是4041萬元、4828萬元和6296萬元。國家基金項目則分別是17項、20項和23項。
在劉桐看來,現(xiàn)任院長在引進人才和拿經(jīng)費方面比前任院長更厲害只是表面現(xiàn)象,管敏鑫真正觸及到的是生科院的主流學科地位之爭。
20世紀末,浙江大學生科院組建成立,其前身是浙江大學新建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成立的生物科學系,原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擔任了浙大生科院的第一任常務副院長。
用劉桐的話說,浙大生科院盡管有著微生物、細胞與發(fā)育生物學、生物化學等研究所,但幾乎是植物所一家獨大。
劉桐告訴記者,管敏鑫來了學院以后,隨著引進海外人才數(shù)量增多,整個學院的科研蛋糕越來越大,盡管并未在學院原本科研經(jīng)費、科研項目的蛋糕上切走植物學科的利益,但是因為引進的大多是微生物、細胞、生化和遺傳方面人才,而這和植物領域就“發(fā)生沖突”了。
劉桐因此將沖突概括為學科之間的沖突,但這并非管敏鑫來了以后才有的,而是“歷史遺留問題”。
管敏鑫告訴記者,“當年(2010年)學校領導找我來談,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把生命科學學院的主流學科發(fā)展起來,一家生科院,如果是植物方面強,其他干細胞、遺傳等領域弱,這在國際上是說不過去的。”
2008年,包括管敏鑫、朱冠在內(nèi)的海外校友向浙江大學提交了“關于組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加強生物學系建設的建議書”。此后,由馮新華擔任院長的生研院才得以成立。其中包括讓“生命科學研究院直屬于學校領導,獨立于其他學院,作為一個“科研特區(qū)”和“孵化器”,以培養(yǎng)與國際水平接軌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產(chǎn)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為目標。”等4項具體建議。
“那就是為了加強在主流生命科學的學科建設。”管敏鑫說。
如今,管敏鑫認為,當他將這樣的想法在包括諸多“原來的人”的生科院“實踐”時,“行不通了”。
“敏鑫做的是有一定的成績,但敏鑫在處理和同事關系上可能……我也有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在有老同志的環(huán)境我也不行。像我們生研院,每一個老師都是我從美國招回來的,我們的環(huán)境不太一樣,我可以完全招我們自己想要的人,我們是學術特區(qū),和他不一樣,他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我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馮新華說了這番意味深長的話。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浙江大學組織部,該部工作人員稱其部長、副部長均在開會。該部干部工作室主任陳海榮則向記者表示,有關管敏鑫教授一事要向該校宣傳部聯(lián)系,至于整個事件中涉及組織部方面的情況也需通過宣傳部來和他們接洽。
浙大宣傳部部長應飆接受了記者采訪。他首先否認浙大“解聘”管敏鑫的說法,稱其只是轉任,并表示這是學校正常的中層干部換屆。至于為何安排管敏鑫“轉任”,應飆解釋說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他的作用,‘千人計劃’是個寶,學校肯定會重用的”。
11月上旬,在浙江大學一次內(nèi)部會議上,管敏鑫被告知,他已擔任近三年的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一職“將由該校副校長羅建紅兼任”。
此時,距離管敏鑫院長聘期結束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2011年,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兒童醫(yī)院醫(yī)學中心擔任終身教職的管敏鑫,接過浙大聘任證書。這份落款時間為2011年1月20日的聘書上寫著:聘期4年。次年,他入選中組部第七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即“千人計劃”(創(chuàng)新人才長期項目)。
在各級政府求賢若渴、想方設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大背景下,這樣一位已經(jīng)引進來的高層次人才為何被提前“解聘”?是人才自身的問題還是客觀環(huán)境的問題?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到浙江大學調查。
未給理由的“解聘”
管敏鑫被“解聘”的消息最先由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浙江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于11月22日披露。朱冠在博文中寫道:“浙江大學無端解聘……”這一消息開始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以下稱生科院)、浙江大學校友圈,乃至華人生命科學學術圈流傳,有關其被“解聘”的理由更是引來了不少負面說法。
時至今日,浙江大學和浙江大學生科院均未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對外公布有關“解除”、“解聘”管敏鑫院長的消息或文件。
不過,11月11日,浙江大學生科院舉行了一場名為“有關生科院干部任免”的會議,就是在這個會上,浙江大學組織部長宣讀了一份文件:“浙江大學文件,浙大發(fā)任,2013,36號文,學校決定,羅建紅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鄭勝任副院長,兼。”
生科院教授田建(化名)參加了這次會議。他記得,當時組織部長宣讀的文件里并未提及管敏鑫,但他說,誰都明白的是,從當天起,管敏鑫就不再是生科院的院長了。
他還記得,在宣讀文件后,學校領導做了講話,“把管敏鑫夸了一番,說他來了兩三年做了大量工作,很有成效,等等。”
至于“不再擔任”的理由,田建稱“印象里沒有講”。
這和管敏鑫的記憶吻合。“關于理由部分是空缺的,沒說我有什么經(jīng)濟問題、學風問題,什么明確問題都沒說。”他說。
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一個信源還原了大會現(xiàn)場那位學校領導的講話。在這個近9分鐘的講話中,對于管敏鑫,領導說了這樣一番話:“學校對管敏鑫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對管敏鑫同志高度關心、重視和愛護,根據(jù)換屆考察的情況,考慮到學院工作目前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學校研究考慮請管敏鑫同志轉任到學校其他的重要崗位上,發(fā)揮好作用,做好工作。”
會上,領導提及“轉任”,并稱:“這方面正在征求管敏鑫同志的意見,比如學校的醫(yī)學部副主任崗位,學校的醫(yī)學中心副主任崗位,等等。”
管敏鑫告訴記者:“11月7號之前,沒有跟我談過這個事情,假如和我談的話,我有個思想準備,比方說現(xiàn)在這里有這么個情況,工作比較難做,換個崗位,我覺得也可以接受。但是(找我談的時候直接)宣布了這個決定,然后問你(想不想去別的地方),那我怎么辦?”
這一說法得到了生科院教授周易(化名)的佐證。周易告訴記者,11月7日當天,管敏鑫來到辦公室找他,說:“組織部找我談話了,說下周一宣布結果,問我想不想去納米研究院去當個院長……”
“4年的聘期,還算不算數(shù)?”“把我這個院長免職了,也可以,為什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管敏鑫反復稱自己未收到校方“一個明確的理由”。
外聘人才算不算干部換屆對象?
校方所說的“換屆考察”,指的是今年5月以來,浙江大學啟動的中層領導班子換屆工作。
然而,在管敏鑫看來,他本人是通過“國際渠道”回來的“科研院長”,應走學校組織的專家評議程序來決定是否繼續(xù)擔任院長,而不是同學校其他中層干部一樣,“畢竟這是國際招聘。”
記者查閱了浙江大學有關今年換屆的文件看到,該文“換屆范圍”一部分中稱,“全校各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統(tǒng)一進行換屆”,但特別提及一點:“其他中層領導干部的換屆工作另行安排”。
管敏鑫認為,自己應屬于“其他中層領導干部”。
同一份文件還提到,此次換屆依據(jù)是《浙江大學中層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暫行辦法》(黨委發(fā)〔2007〕36號)、《關于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黨委發(fā)〔2007〕7號)等文件規(guī)定。在7號文件中,記者看到,其考核對象是:“本實施意見適用的考核對象為學校各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
但36號文的該辦法適用范圍一部分,卻提到:“外聘、掛職和院士兼任上述領導職務的辦法另行制定。”但中國青年報記者并未找到“另行制定”的文件。
多位受訪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稱,9月底10月初,一場有關生科院中層干部的組織考察開始了。
就這次組織考察的主題,受訪人的印象和“理解”略有差異。一位教授回憶稱是“就是談對管敏鑫的看法”,另一個教授稱是“找了(生科院)好幾十號人談話,主要談對領導班子的看法,當然也包括管敏鑫”,還有一位副教授回憶稱,“要換屆了,談談對未來新班子的看法。”
不過,這些人最終“收到”的組織考察結果卻是一致的,即“三分之一的人支持管敏鑫繼續(xù)擔任院長,三分之一的人保持中立,三分之一反對。”
在管敏鑫被“解聘”后,生科院20名教職員工曾寫信給學校領導,“討要解除管敏鑫教授生科院院長的理由”,該院教授劉桐(化名)是其中一位。他向記者回憶,“學校領導找我們這些寫信的人談話,期間和我們通報了這次組織考察的結果。”
管敏鑫在任免大會之前就知道了這一組織考察結果。但他并不清楚這三個三分之一的結果是否是“解聘”其院長一職的理由,是否有相應依據(jù)。
蹊蹺的民主推薦
10月21日,生科院舉行了有關該院行政領導班子的民主推薦會。
這是一場需要“填寫推薦人”的推薦會。多位受訪人向記者回憶,當時“受學校組織部邀請前來推薦”的是44位生科院教職員工,除幾位行政人員外,其他均是該院教授。
劉桐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在這個“持續(xù)10多分鐘”的會議上,擺在教職員工面前的就是一張推薦表,上面有一個“院長”、三個“副院長”,“現(xiàn)場來主持會議的是學校組織部干部,就讓我們在職務后面寫上(你要推薦人的)名字”。
但是,劉桐回憶,當時那張表格上,沒有任何的候選對象供選擇。這一點得到了管敏鑫和田建的證實。
管敏鑫在任免大會前被告知了推薦結果,劉桐和田建則是在劉桐等人寫信后,被校方約談時知悉了結果:44位推薦人,有效推薦42人,其中16人推薦管敏鑫為院長,26人則推薦馮新華,兩人棄權。
馮新華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稱生研院)院長,也是千人計劃入選者。盡管兩個學院的名字相似,但在管敏鑫看來“沒有任何關系”。
第一次聽到這個結果,管敏鑫就表示了懷疑:但在沒有任何候選人的情況下,“有26個人一致推選另外一個人,那么集中,肯定有貓膩!”
劉桐想不明白:如果是沒有候選人的民主推薦,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票比較分散,對組織部來說沒有什么參考價值;但如果票非常集中的話,就會有人懷疑你這里面是不是有問題。
在被組織部門約談的時候,他將這一疑問拋給了學校一位領導,這位領導告訴他,“你們?nèi)绻l(fā)現(xiàn)這里面有違反紀律的(行為),可以舉報。”
就在這段時間,一封給浙江大學組織部的信提到一個相關細節(jié):“浙大一副校長在10月21日之前給生研院的兩位院長打電話,目的正是物色新院長人選。他希望管坤良教授一定要說服馮新華教授出任生科院院長。但馮新華教授堅決回絕,并表示絕無出任生科院院長的意愿。”
12月4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馮新華。關于“推薦”這件事,馮新華稱自己也是后來才知道的,“那么多票(人)推薦自己,我也感到很意外。”
針對那封信所稱“校領導打電話”一事,馮新華說:“我到現(xiàn)在還是拒絕,是想說服我,但我沒有太大的興趣。”
他表示“不太愿意說太多”,“他們?nèi)魏我环礁叶紱]有關系,我就想踏踏實實地做我生研院的事情。”
不過,馮新華向記者證實了一點,在10月21日民主推薦這一天之前,有人和他提過有沒有興趣擔任生科院院長一職的事情,但他不愿透露“這人是誰”。
劉桐自2000年起就在生科院任教,他清晰地記得,該院此前從未有關類似的“沒有候選人”的“民主推薦會”。這和田建的記憶一致。
誰的利益被觸動了?
6月,一封舉報管敏鑫學歷造假的信傳到了田建耳朵里。他告訴記者,“那段時間,有人托同事來找我,說要告管教授,讓我來簽字,我沒簽,作為一個老黨員,有什么問題,我會直接去黨委組織部去談話。”
第二天,這位同事又來找田建,同樣的理由和說法,田建仍是拒絕。
管敏鑫也知道了這封信。“有關學歷造假,科研經(jīng)費亂花,為人脾氣不好,等等……”
他了解到,學校組織部還配合中組部負責千人計劃的相關單位進行了調查,“后來調查的結果沒有告訴我,但如果真有事,我恐怕早就成造假典型了。”
管敏鑫在回國之前,想過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卻從未想過會有今天的“遭遇”。
10月底,管敏鑫主動向學校領導寫了一份有關他擔任院長近3年來的工作匯報。
這份匯報中提及了以下兩個內(nèi)容——
近3年生科院共引進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4人,青年千人計劃特聘教授5人(3人已到位),浙江省千人計劃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海鷗計劃特聘教授5人,分布于植物、生態(tài)、微生物、細胞、生化和遺傳等各個研究所,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增強了學科競爭力。
學院到款總經(jīng)費從2010年的7208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9252萬,其中國家自然基金從2010年的17項517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36項3306萬,這些重大研究項目的立項提升了浙江大學在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生命科學核心領域的競爭力,改善了研究課題的層次結構與經(jīng)費強度。
從浙大生科院相關資料可以看到,從2007年2009年,生科院在科研總經(jīng)費方面分別是4041萬元、4828萬元和6296萬元。國家基金項目則分別是17項、20項和23項。
在劉桐看來,現(xiàn)任院長在引進人才和拿經(jīng)費方面比前任院長更厲害只是表面現(xiàn)象,管敏鑫真正觸及到的是生科院的主流學科地位之爭。
20世紀末,浙江大學生科院組建成立,其前身是浙江大學新建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成立的生物科學系,原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擔任了浙大生科院的第一任常務副院長。
用劉桐的話說,浙大生科院盡管有著微生物、細胞與發(fā)育生物學、生物化學等研究所,但幾乎是植物所一家獨大。
劉桐告訴記者,管敏鑫來了學院以后,隨著引進海外人才數(shù)量增多,整個學院的科研蛋糕越來越大,盡管并未在學院原本科研經(jīng)費、科研項目的蛋糕上切走植物學科的利益,但是因為引進的大多是微生物、細胞、生化和遺傳方面人才,而這和植物領域就“發(fā)生沖突”了。
劉桐因此將沖突概括為學科之間的沖突,但這并非管敏鑫來了以后才有的,而是“歷史遺留問題”。
管敏鑫告訴記者,“當年(2010年)學校領導找我來談,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把生命科學學院的主流學科發(fā)展起來,一家生科院,如果是植物方面強,其他干細胞、遺傳等領域弱,這在國際上是說不過去的。”
2008年,包括管敏鑫、朱冠在內(nèi)的海外校友向浙江大學提交了“關于組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加強生物學系建設的建議書”。此后,由馮新華擔任院長的生研院才得以成立。其中包括讓“生命科學研究院直屬于學校領導,獨立于其他學院,作為一個“科研特區(qū)”和“孵化器”,以培養(yǎng)與國際水平接軌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產(chǎn)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為目標。”等4項具體建議。
“那就是為了加強在主流生命科學的學科建設。”管敏鑫說。
如今,管敏鑫認為,當他將這樣的想法在包括諸多“原來的人”的生科院“實踐”時,“行不通了”。
“敏鑫做的是有一定的成績,但敏鑫在處理和同事關系上可能……我也有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在有老同志的環(huán)境我也不行。像我們生研院,每一個老師都是我從美國招回來的,我們的環(huán)境不太一樣,我可以完全招我們自己想要的人,我們是學術特區(qū),和他不一樣,他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我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馮新華說了這番意味深長的話。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浙江大學組織部,該部工作人員稱其部長、副部長均在開會。該部干部工作室主任陳海榮則向記者表示,有關管敏鑫教授一事要向該校宣傳部聯(lián)系,至于整個事件中涉及組織部方面的情況也需通過宣傳部來和他們接洽。
浙大宣傳部部長應飆接受了記者采訪。他首先否認浙大“解聘”管敏鑫的說法,稱其只是轉任,并表示這是學校正常的中層干部換屆。至于為何安排管敏鑫“轉任”,應飆解釋說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他的作用,‘千人計劃’是個寶,學校肯定會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