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搶帽子”“拼頭銜” 科技人才實力如何證明?
[2018/6/22]
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科研領域,當某位學者或研究人員自身的實力達到某一程度后,就會不可避免的走上四處申請“帽子”的道路。某些高新技術單位或教育機構的應聘要求上也會注明,應聘人員必須具備哪些“頭銜”才有資格申請該崗位。科研人才對“帽子”和“頭銜”的追尋,似乎已經變成了一條看不清盡頭的漫漫長路。
目前我國比較著名的各項榮譽稱號主要有“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千人計劃”、“珠江學者”等。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為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延攬海外精英人才,推動我國科技和學術水平的發展。我國的人才計劃也由此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效,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除了上述幾種人才稱號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學者”也紛紛出爐,例如“八桂學者”、“北京學者”、“楚天學者”、“芙蓉學者”、“錢江學者”……各類頭銜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據有效數據顯示,我國的學者類校級人才計劃大約有100多個,其中與“山”、“水”有關的各有26個。這些五花八門的榮譽稱號是否真的值得學者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追逐呢?
其實不然。面對“院士”、“長江學者”、“杰青”等這樣權威性強、認可力度高的榮譽稱號,科研人員耗費一定的時間用來填表、申報,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對于那些沒有清晰定位,且不能體現專業知識程度的“頭銜”,過多的申報則并不能為科研人員提供助力。
《論語·先進》中有云“過猶不及”,指的是事情一旦做得過了頭,就會變得像沒做過一樣,是不合適的。過度泛濫的人才稱號亦是如此。一方面人才稱號過多會助長科研的浮躁之風。無論是什么“頭銜”,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利益關聯,同時,隨著等級的降低,可申請的頭銜也在不斷增加。部分學者在尚未核實自身所需的情況下,就盲目地進行撒網式的填表申請,耽誤科研的同時,也會使得學術氛圍變得功利化。另一方面,人才稱號泛濫會導致評選腐敗的滋生,為了在眾多的人才隊伍中搶先獲得這頂“帽子”,部分人可能會通過“拉關系”、“走后門”、賄賂評委和導師等不正當途徑達到來自己的目的,助長不正之風的蔓延。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我們既要認識到榮譽稱號對科研工作者的價值和意義,也應該意識到,并不是每一項“頭銜”都是適合自己的。因此在申請榮譽稱號時,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追逐真正能夠證明自己在某一行業領域的價值的那一項人才稱號。另外,對于相關部門來說,要做好統籌規劃和梳理工作,將各人才稱號按照一定的等級進行劃分,撤銷重疊性的榮譽頭銜,真正將人才培養和扶持計劃落實到實處。
無論是“帽子”還是“頭銜”,其本身設立的初衷都是無可非議的。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擁有一些必備的榮譽稱號就像是一張通行證,能夠確保自己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尤其是對于某些具有杰出科研水平的高科技人才來說,榮譽稱號除了證明自身實力外,還能獲得來自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目前我國比較著名的各項榮譽稱號主要有“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千人計劃”、“珠江學者”等。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為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中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延攬海外精英人才,推動我國科技和學術水平的發展。我國的人才計劃也由此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效,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除了上述幾種人才稱號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學者”也紛紛出爐,例如“八桂學者”、“北京學者”、“楚天學者”、“芙蓉學者”、“錢江學者”……各類頭銜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據有效數據顯示,我國的學者類校級人才計劃大約有100多個,其中與“山”、“水”有關的各有26個。這些五花八門的榮譽稱號是否真的值得學者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追逐呢?
其實不然。面對“院士”、“長江學者”、“杰青”等這樣權威性強、認可力度高的榮譽稱號,科研人員耗費一定的時間用來填表、申報,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對于那些沒有清晰定位,且不能體現專業知識程度的“頭銜”,過多的申報則并不能為科研人員提供助力。
《論語·先進》中有云“過猶不及”,指的是事情一旦做得過了頭,就會變得像沒做過一樣,是不合適的。過度泛濫的人才稱號亦是如此。一方面人才稱號過多會助長科研的浮躁之風。無論是什么“頭銜”,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利益關聯,同時,隨著等級的降低,可申請的頭銜也在不斷增加。部分學者在尚未核實自身所需的情況下,就盲目地進行撒網式的填表申請,耽誤科研的同時,也會使得學術氛圍變得功利化。另一方面,人才稱號泛濫會導致評選腐敗的滋生,為了在眾多的人才隊伍中搶先獲得這頂“帽子”,部分人可能會通過“拉關系”、“走后門”、賄賂評委和導師等不正當途徑達到來自己的目的,助長不正之風的蔓延。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我們既要認識到榮譽稱號對科研工作者的價值和意義,也應該意識到,并不是每一項“頭銜”都是適合自己的。因此在申請榮譽稱號時,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追逐真正能夠證明自己在某一行業領域的價值的那一項人才稱號。另外,對于相關部門來說,要做好統籌規劃和梳理工作,將各人才稱號按照一定的等級進行劃分,撤銷重疊性的榮譽頭銜,真正將人才培養和扶持計劃落實到實處。
下一篇:亞洲熄燈日:儀器如何助力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