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檢測顯示國內中藥染色摻假現象嚴重 中藥監管急需到位
[2013/6/17]
中藥市場混亂 藥材摻假普遍存在
一位長期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有兩個“潛規則”長期存在中藥材的流通領域:一是以次充好,將一些質量比較差、存放時間長的藥材充當質量好的藥材出售,或是以價格便宜的非藥用部位入藥,此次維C銀翹片涉嫌虛假投料正屬于此類。
另一個是使用硫磺熏蒸中藥材,對于藥材種植戶來說,這是一種藥材保管方式,他們對于硫磺熏蒸使用量和方法沒有概念。
在南寧市中堯路中藥材交易市場,記者采訪了多位中藥材交易商,在他們眼中,用硫磺熏蒸中藥材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一位交易商拿出了一包黨參對記者說:“你看這色澤,如果不用硫磺熏蒸的話,根本不可能實現。現在很多中藥材只有用硫磺熏蒸才好保存,不然早就發霉了。”
廣西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黃漢儒介紹,硫磺熏蒸是藥材種植戶對藥材進行初加工的一種習用方法,目的在于防霉、防腐和干燥等。極少量殘留的二氧化硫不至于造成健康威脅,但是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對人體呼吸系統會產生影響。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通報稱,為防止濫用或過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藥材及其飲片二氧化硫殘留限量標準將于近期發布實施。
中藥行業業內人士說,中藥行業最突出的三大問題就是“染色、增重、摻假”。其中,公眾對中藥染色相對陌生,但并非行業新問題。
從業三十多年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資深中藥鑒定專家胡浩彬指出,中藥材、中藥飲片非法染色摻假的現象在國內普遍存在。目前已發現有染色摻假的中藥材、中藥飲片有幾十種。
中藥檢測至關重要 嚴控中藥質量
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質量關系到人民群眾用藥安全,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患者對中藥的信任大肆造假或以次充好。目前,武漢市中藥市場總體而言流通有序、質量可控,但是也存在制假售假的現象。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非法添加染色劑、增重劑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容樂觀。
根據2011到2012年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檢測結果,在全覆蓋抽檢的769份中藥檢驗報告書中,合格報告書354份,不合格報告書412份,陽性率54%。其中,不合格品種共71個,生產單位不合格報告14份,占比3.40%,醫院不合格報告152份,占比36.89%,經營單位不合格報告246份,占比59.71%。
藥品成分不合格品種共有11個品種92批次,其鑒別方法主要為薄層色譜、化學反應等。不合格批次占總數22.33%(此數據中,部分有重疊)。不合格率較高的品種依次為:紅花65.22%不合格;蛤蟆油11.96%不合格;沉香6.52%不合格;大黃5.43%不合格。
藥品成分不合格主要指含量達不到國家藥典標準的藥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摻假,中藥飲片中摻入性狀相似的材料,如皂角刺中摻入皂莢枝,豬苓中摻入赤芍;第二是中藥材來源合法,但是生長時間或年限不足;第三是不法商人將原材料中有效成分浸提,提取后曬干或磨粉繼續售賣;第四是摻雜質超過規定,例如黃芩等飲片中摻入較多的根頭部,遠志不抽芯;第五是儲存時間過長或儲存不當,例如溫度、濕度不夠或暴曬藥材等情況。
中藥監管急需到位
近年來,在暴利驅動下,中藥材市場“李鬼”頻現,造假手段日新月異,不僅染指利潤高的名貴藥材,如今連普通藥材也不放過。無論是對中醫藥行業發展,還是對患者生命健康,中藥造假都會產生了不利影響。打擊中藥“李鬼”,為百姓撐起“健康保障傘”,還需標本兼治、多管齊下。
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中成藥產值達2882億元,同比增長20.8%;飲片產值692億元,同比增長27.1%。而與行業規模迅速膨脹不匹配的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劣質飲片大行其道。
針對愈演愈烈的造假亂象,國家有關部門也“重拳出擊”,采取了一些措施,規范中藥材市場,加強行業監管,例如推行飲片企業GMP認證、飲片包裝必須標注藥品原產地等。然而,令人氣憤的是,中藥材制假售假的新聞仍時常見諸報端,一次次地給監管敲響了警鐘。
不過,談到監管,許多業內人士也很無奈:這幾年,制假商人不斷研發造假新技術,連許多長期從事經營的客商都難辨真偽,對監管人員同樣也是一道難題;生產鏈上“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讓不法人員鉆了空子,誰來管、怎么管常常讓一些部門有些困惑;法律法規不健全,即使犯罪,處罰力度也很有限……這些問題確實讓監管陷入了尷尬。
藥品安全關系百姓健康,打擊中藥“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對中醫藥市場的規范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遙,恐怕中醫藥市場最終也只能“疾入骨髓,無藥可救”。
一位長期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有兩個“潛規則”長期存在中藥材的流通領域:一是以次充好,將一些質量比較差、存放時間長的藥材充當質量好的藥材出售,或是以價格便宜的非藥用部位入藥,此次維C銀翹片涉嫌虛假投料正屬于此類。
另一個是使用硫磺熏蒸中藥材,對于藥材種植戶來說,這是一種藥材保管方式,他們對于硫磺熏蒸使用量和方法沒有概念。
在南寧市中堯路中藥材交易市場,記者采訪了多位中藥材交易商,在他們眼中,用硫磺熏蒸中藥材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一位交易商拿出了一包黨參對記者說:“你看這色澤,如果不用硫磺熏蒸的話,根本不可能實現。現在很多中藥材只有用硫磺熏蒸才好保存,不然早就發霉了。”
廣西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黃漢儒介紹,硫磺熏蒸是藥材種植戶對藥材進行初加工的一種習用方法,目的在于防霉、防腐和干燥等。極少量殘留的二氧化硫不至于造成健康威脅,但是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對人體呼吸系統會產生影響。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通報稱,為防止濫用或過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藥材及其飲片二氧化硫殘留限量標準將于近期發布實施。
中藥行業業內人士說,中藥行業最突出的三大問題就是“染色、增重、摻假”。其中,公眾對中藥染色相對陌生,但并非行業新問題。
從業三十多年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資深中藥鑒定專家胡浩彬指出,中藥材、中藥飲片非法染色摻假的現象在國內普遍存在。目前已發現有染色摻假的中藥材、中藥飲片有幾十種。
中藥檢測至關重要 嚴控中藥質量
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質量關系到人民群眾用藥安全,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患者對中藥的信任大肆造假或以次充好。目前,武漢市中藥市場總體而言流通有序、質量可控,但是也存在制假售假的現象。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非法添加染色劑、增重劑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容樂觀。
根據2011到2012年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檢測結果,在全覆蓋抽檢的769份中藥檢驗報告書中,合格報告書354份,不合格報告書412份,陽性率54%。其中,不合格品種共71個,生產單位不合格報告14份,占比3.40%,醫院不合格報告152份,占比36.89%,經營單位不合格報告246份,占比59.71%。
藥品成分不合格品種共有11個品種92批次,其鑒別方法主要為薄層色譜、化學反應等。不合格批次占總數22.33%(此數據中,部分有重疊)。不合格率較高的品種依次為:紅花65.22%不合格;蛤蟆油11.96%不合格;沉香6.52%不合格;大黃5.43%不合格。
藥品成分不合格主要指含量達不到國家藥典標準的藥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摻假,中藥飲片中摻入性狀相似的材料,如皂角刺中摻入皂莢枝,豬苓中摻入赤芍;第二是中藥材來源合法,但是生長時間或年限不足;第三是不法商人將原材料中有效成分浸提,提取后曬干或磨粉繼續售賣;第四是摻雜質超過規定,例如黃芩等飲片中摻入較多的根頭部,遠志不抽芯;第五是儲存時間過長或儲存不當,例如溫度、濕度不夠或暴曬藥材等情況。
中藥監管急需到位
近年來,在暴利驅動下,中藥材市場“李鬼”頻現,造假手段日新月異,不僅染指利潤高的名貴藥材,如今連普通藥材也不放過。無論是對中醫藥行業發展,還是對患者生命健康,中藥造假都會產生了不利影響。打擊中藥“李鬼”,為百姓撐起“健康保障傘”,還需標本兼治、多管齊下。
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中成藥產值達2882億元,同比增長20.8%;飲片產值692億元,同比增長27.1%。而與行業規模迅速膨脹不匹配的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劣質飲片大行其道。
針對愈演愈烈的造假亂象,國家有關部門也“重拳出擊”,采取了一些措施,規范中藥材市場,加強行業監管,例如推行飲片企業GMP認證、飲片包裝必須標注藥品原產地等。然而,令人氣憤的是,中藥材制假售假的新聞仍時常見諸報端,一次次地給監管敲響了警鐘。
不過,談到監管,許多業內人士也很無奈:這幾年,制假商人不斷研發造假新技術,連許多長期從事經營的客商都難辨真偽,對監管人員同樣也是一道難題;生產鏈上“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讓不法人員鉆了空子,誰來管、怎么管常常讓一些部門有些困惑;法律法規不健全,即使犯罪,處罰力度也很有限……這些問題確實讓監管陷入了尷尬。
藥品安全關系百姓健康,打擊中藥“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對中醫藥市場的規范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遙,恐怕中醫藥市場最終也只能“疾入骨髓,無藥可救”。